
“政策利好”的中药股,还能维持多久?
发布时间:
2022-01-13 18:28
“西药赔惨了,幸亏还有中药股。”有投资人总结过去几周医药股的沉浮时,这样告诉八点健闻。
而就在昨天,某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有投资者建议一直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的百济神州:“尽快成立炼丹部门加快采购各种炼丹炉,早日完成神丹炼制从而造福百姓,切不可盲目崇拜西医。”
自2021年11月份以来,包含化药、生物药的西药股,与中药股在二级市场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堪比冰火两重天。2021年12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文件则将该趋势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过去的半年里,化药、生物药创新药企和传统的中药企业,在政策处境上来了个180度大反转。
元旦前后两周内,流入化学药的主力资金净值只有14.83亿元;流入生物制品领域流入资金则更少。超过半数的化学制药、生物制品企业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即便以创新见长的贝达药业、复星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也是跌跌不休。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医保临床限制已久、作用机理不明而长期受到质疑的中药领域,却利好消息不断。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元旦前后的两周里,主力资金净流入资金总额25亿元进入中药板块;A股全部71支中药股中,63支在涨,37支涨幅超过了10%。
而在去年12月股价涨幅TOP15的医药上市公司(剔除上市1个月内个股和ST个股),中药企业就有9个,占了2/3。
由于二级市场过于热情,股价在10个交易日内大涨100%以上,交易异常,陇神戎发不得不于2021年12月31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其市盈率,也就是市值与净利润的比值已经冲破了600。
医药股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这一轮中药股的高调增长又引发了各种声音。
在二级市场,各大投资机构纷纷发布研报,论证中药的中长期投资价值,然而,即便是投资中药股的股民也认为中药企业成长性有限:“某些知名中药企业被国资委收了,股票涨了好几倍,但是业绩并没有同等增长。现在有政策远景支撑,所以估值上来了,但是未来怎么样还有待观察。”
而产业的另一侧,创新药领域,一位知名创新药企创始人转发行业人士评论称:“(新药研发)一代代人的努力都会被这种倾向废掉。”
另一名已经在国内从事新药研发近20年的药企创始人则向八点健闻直言,“现在不管做什么都要讲科学,不是老祖宗传下来就是好的,都是要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才行的!”
这场针对中药的投资热潮,究竟是新一轮“造神运动”,还是价值回归?今天的中药产业究竟“成色”如何?中药的未来,究竟是走向大健康的消费市场,还是去拼杀院内市场,中药的从业者们又是怎么看?
究竟谁在涨?
本轮中药大涨可追溯到10月底,从那时起,反映中药板块整体情况的BK1040指数先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1099.3的低点缓涨至1220左右。到12月20日后,这条上升曲线忽然变得陡峭,10天内冲到了1594.02的高点,涨幅超过25%。
从中证中药指数看,2021年初至年中,中药收益率与比较基准收益率基本持平,之后,中证中药指数增长加快,逐渐与基准拉开距离,到2022年1月,二者的差值已经达到8%左右。
其间,各大证券公司纷纷公布研发报告,公告中,尽管都在强调政策利好,但在其推荐的企业榜单中,却并非能够吃到政策红利的中药企业,而仍是片仔癀、同仁堂、健民集团等主打消费市场的企业。
这其间不能不说有小小的逻辑撕裂。“片仔癀、同仁堂也涨了很久了,他们的投资逻辑完全不同。”有资深分析人士告诉八点健闻。
从产业上看,片仔癀这类药品,早已脱离了普通药品的行列,被赋予了奢侈品、金融产品等更多特殊的含义,并不属于新政限制或支持之列。而真正受到近期的政策“松绑”利好的企业,反而并没有受到推荐。
这种对中药的投资逻辑,几乎与近几年来在中国医药产业中对“在研项目”和新赛道疯狂投资的逻辑相悖。
2018年以来,中国医药市场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销售为王”的时代宣告落幕,创新成了公认的唯一出路。
在这场艰难转型中,不管是基金,还是企业,每年投到研发中的费用都有了大幅提高。头部创新药企在研发上狂掷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并不鲜见,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超过10%的企业越来越多。
而中药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几乎与过去没什么变化。据行业公众微信号“药事纵横”统计数据,2021年1~3季度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8家;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5%只有10家;健民集团、盘龙药业、太极集团、云南白药等近10家耳熟能详的中药企业,研发投入还不到1%。
下一页
下一页